首 页 别姓动态 别姓探源 别姓分布 别姓名人 别姓文化 别姓作品 网络圣地 捐助基金 通 讯 录 取名技巧 娱乐游戏  
 
用户名:
密 码:
 
 
 
 
别姓宗谱
别氏家训
沔阳别氏宗谱兴宗总…
四川巴中市巴州别家…
巴州别家河《别氏家…
重庆别氏族谱部份手
山东省金乡县胡集镇…
河南内乡《别氏族谱
 
 您现在的位置:-->[别姓宗谱]-->查看文章[四川巴中市巴州别家河《别氏家谱》“序”和“后记”]
四川巴中市巴州别家河《别氏家谱》“序”和“后记”
文章作者:别正堂 别凌 文章来源:四川巴中市巴州别家河 发布时间:2012/9/10 7:56:55
 

     国家有正史,地方有方志,家族有家谱。家谱又称族谱、宗谱、世谱、谱牒。它是记载某一姓氏全族的世系源流、血源关系、经济状况、婚姻状况、礼仪风俗以及祖宗墓地,族中贤者事迹的谱籍。它用独有的方式映现着一个群体、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,与正史、方志一起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,对于研究姓氏文化、民情风俗、人口迁移、基因遗传等都具有重要作用。

中国最早的家谱,主要记载帝王诸侯的世系、事迹,到魏晋南北朝时,门阀制度盛行,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。隋唐五代后,修谱之风从官方流行于民间。特别是宋明清朝商品经济的发展,推动社会权力进一步下沉,家谱失去了以往的政治功能,更多地由官修变为民修,以至家谱遍及各个家庭。四川在历史上是移民大省,家谱对移民来说是祖籍的记忆和联系故乡的重要的物证,便于后人了解本族的迁徙本末,于是出现了家家有谱牒的盛况。可惜的是,20世纪50年代,在轰轰烈烈的土改时期,随着旧的宗法关系的打破,被认为代表着“封建族权”的家谱,多被付之一炬。文化大革命中,更多的家谱遭遇了灭顶之灾。据有关专家估计,这期间全国大约有2万多种家谱被人为毁掉,巴州别氏家谱传到家父别文才手中也未能幸免。

历代名人志士对家谱的论述极为精辟。孙中山先生曾说:“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大团结,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,应妥加利用”。毛泽东主席19583月在中央成都工作会议期间指出:“搜集家谱、族谱加以研究,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,也可以为人文地理、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”。198411月,国家档案局、教育部、文化部联合发出《关于协助编好〈中国家谱综合目录〉的通知》指出:“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,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、社会学、民族学、民俗学、经济学、人物传记、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。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,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。”国运盛,家事兴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,国家有关部门对传统家谱的收集、抢救、整理、研究与开发利用极为重视,先后成立了中国家谱文献中心(北京)、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(山西)和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,编辑出版发行了《中国家谱综合目录》、《中国的家谱》、《中华谱牒研究》等多种专著。通过这些引导,民间修谱之风开始悄然升温, 各地编修家谱蔚然成风。

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末,我二儿子别凌建议我牵头编纂家谱。其理由有三:一是老家谱是在我们长房毁掉的,我们有责任和有义务组织编纂新家谱。二是我年长一些,且有一定文化,从小在老人那里传承不少的别氏口碑资料。三是别凌将全力支持,有能力完成全书的总纂,并表示承担所需费用,不向族人募集。从而坚定了我编纂家谱的决心,我便与有关宗亲商定,由7人组成编委会,由我任编委会主任及主编、别正科任编委会副主任、别凌任编委会副主任和副主编,立即着手编纂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别家河别氏家谱》,得到族人的衷心拥护和配合。随后编委付诸行动,首先是“访”,即走访别姓人家,座谈了解,询问长者,收集旧谱。其次是“找”,即千方百计寻找墓碑,寻找始祖和部分世祖墓碑,从中找出世系源流。再次是“抄”,即抄录碑文,记录长辈的口碑、传闻。最后是“辑”,即编辑整理,录入修改,多方核对。自始至终坚持实事求是,客观公正的原则,以史实为根据,注重人证物证。力求做到观点明确,史料丰富,文笔生动;力求做到思想性、学术性与科学性较为完美的统一,尽量避免主观臆断。为了解族人的情况,我与六房堂弟别正科等先后自费驱车或徒步上千公里,多次到巴州区宕梁乡重石平、兴隆乡喻家梁、石城乡马家坝及北包村、三江乡石沙坝,南江县正直、下两、沙河、关路、赤溪、花桥乡,通江县龙凤场乡等地寻访族人、查看碑文、了解情况和广泛收集资料。编委先后从族人、外姓人的家中、晒场、水井、道路找回10多张墓碑,其中最为珍贵的一张是入川始祖别维汉的墓碑,上面记载了巴州别氏的祖先“由秦入蜀”的情况。入川始祖别维汉系结斋公之次子,生于清康熙甲戌年(1694),在陕西省西安府富平县东河里长大成人,青年时代随“湖广填四川”移民大潮,千里迢迢,历尽艰辛,落业于四川巴州中二甲柏顶子山下,入蜀的具体时间现无从考证。本谱就是以入川始祖别维汉为一世祖开始编写的。通过辨析其他世祖的墓志,解决了部分支系的归属问题,这也是唯一的途径。但由于墓碑的残缺或记载不全,有的支系就不能辨别,感到十分遗憾。对此我认为,别氏族人居住分散,要达到宗族派系清晰、世系的延续,编修谱书显得更为必要。不然我们的子孙后代,就成了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,甚至对前辈一无所知。编修家谱,需要一代又一代族人的继承发扬,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容、推陈出新,我们才无愧于时代、无愧于先辈、无愧于后人。

巴州别氏族人,作为中华别氏家族的组成部分,共同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,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。虽没有名人辈出,也没有惊天伟业,但我们的族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,顽强地生存着、发展着和创造着。我们不求显赫喧嚣一世,但求努力拼搏一生;我们希望建功立业、光宗耀祖,但要勤劳奋斗、不能庸俗无为;我们渴望家庭兴盛、共同发展,但决不复辟封建宗法制度、树族拉帮结派。我们清醒地知道,别氏人口为数不多,但要在各项事业中做出好的成绩,靠的是族人每个家庭加强对后代的身体素质、文化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教育。要把家谱作为必读家书,从儿童抓起,从小继承和发扬别氏家庭的优良传统。每个别氏家庭,都要崇尚读书、自强不息、诚信立业,树立敬老爱幼、奉公守法、乐于助人,多为社会奉献的新风尚。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,虽然与姓氏没有直接关系,但在国家政策原则许可的范围内,家族的亲情、族人的支持和社会的力量,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。因此,要提倡和发扬族人之间的互相联系、互相学习、互相帮助、互相谦让、共同进步的美德,这对于别氏族人来讲,有现实的针对性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编纂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别家河别氏家谱》,排除封建意识的干扰,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,其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,乃至反映的别氏精华,都是值得发扬光大的。

有言道,“礼义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”。一个人来到世上,总会想到我是谁的子孙,我是从何而来,我的根在那里?总想知道我的父母是谁,父母的父母是谁,祖祖辈辈又是谁,他们都怎么样?通过本谱的编纂,巴州别氏族人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宗族的产生、发展史和当今的族人的分布情况。溯源缅祖,承先祖遗风,是族人应尽之责。希望别氏后人按照“三十年小修家谱、六十年大修家谱”的传统惯例,坚持续修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别家河别氏家谱》,以保持我别氏宗族繁衍过程的历史资料完整,传承家族历史文脉,成为激励族人奋发向上的重要精神财富。

              十一世 别正堂

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      二○○○年八月五日于成都市写成初稿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二○○九年十月一日于巴中市家中改定

 

 

编后记

  

 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,欣逢国庆和中秋双节,国家放假8天,我足不出户,把自己关在书房里,对多年来编委收集到的各类家谱资料进行总纂,总算完成了别氏族人翘首以待的《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别家河别氏家谱》,如释重负,感到十分欣慰。从我1999年末建议编写家谱、到编委分头开展工作、到今天完稿付印,别氏家谱的编纂工作经历了整整10个年头,这是当时没有预料到的。回顾这一漫长的过程,真是困难与挑战并存,汗水与快乐相伴。

  在收集资料和了解族人分布情况的过程中,编委发挥了重要作用。特别是编委主任、主编、家父别正堂不顾耄耋之年,跋山涉水,深入族人居住的乡村,遍访族人,反复核对和整理有关资料,考证世系,对重要问题进行把关,组织推动了本谱的编修。同时,广泛联系族人,为在外族人与老家的沟通搭建了桥梁。编委副主任、六房堂叔别正科,协助别正堂走访了解族人分布情况,会同族人找回了始祖及一些世祖的墓碑,为弄清别氏的祖籍奠定了基础。我作为编委会副主任、副主编,担负着本谱的总纂任务,为了对家族历史负责,切实解决本谱中涉及到的别姓源流考证问题,我多方寻找典籍,对别姓的来历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并撰写文章,公开发表。按照始祖墓志记载的祖籍地,怀着寻根情结,想方设法找到陕西省富平县觅子乡别家村,收集整理资料、拍摄资料图片、考证了祖籍地及始祖“由秦入蜀”的情况。我还多次深入别家河老家,拍摄始祖墓碑、核对墓志资料。鉴于族人热心于编修家谱的不多,我毅然承担全部费用,所印家谱免费发送,不给族人增加经济负担。编委、六房堂叔别正元、别正国,参与找回世祖墓碑和有关资料的收集工作,联络和接待在外回到老家的族人。编委、胞兄别江帮助收集有关资料,修改了本谱有关内容,同时作为书法家,书写了别氏堂联,为本谱题写了谱名。编委、胞弟别滨,积极协助主编别正堂联络和接待族人,帮助整理回忆文章,精心照料老人的起居,做好后勤保障有关工作。还有一些热心的别氏族人,积极提供线索和有关情况,力所能及支持编谱工作。综上所述,没有大家齐心协力和无私的奉献,编修本谱的工作是难以顺利进行的。

要特别感谢一些国内专家学者和外省别氏宗亲,在编修本谱过程中给予我们的关心和指导。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研究中心主任李吉教授,为我们提供了吉林省别氏宗亲编写的家谱信息,让我们学习和借鉴。2001年他百忙中对本谱初稿进行了审核,提出了绘制别氏世系图等宝贵的意见。200910月再次对家谱送审稿进行审核,提出了审核意见。四川省行政学院孙和平教授,不顾工作繁忙,抽出时间,多次与我们一起研究审核家谱有关内容,热情地指导本家谱的编修。他还不辞辛劳,前往巴州别家河老家考察,整理了别氏族人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关情况,原不被我们发现的素材,经过他的挖掘和加工后,成为本谱的重要内容。河北省承德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原中文系主任别廷峰教授,最早对本谱初稿的结构提出了调整意见,充分肯定了初稿写得好的部分,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。他利用长期教授古代文学的特长,对入川始祖墓志全文进行了标点并译成白话文。他还对本家谱所续的30个辈分字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改。遗憾的是,本家谱尚未完成,老教授就仙逝了。吉林省通化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原主任别恩华先生,寄来了所编的《东北别氏家谱》供我们参考,对本谱初稿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,鼓励我们编出一本高质量的家谱。对上述专家学者和宗亲的意见及建议,我们进行了逐条研究并尽力补充和完善。人民银行广安市中心支行的朱国平先生根据有关传说,在本家谱付印前精心绘画了别姓始祖别成子图像。在此,我们巴州别氏族人将永志不忘,对他们的热情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!

20085121428分,四川汶川发生8.0级特大地震后,全国各地别氏宗亲,纷纷通过电话、短信和互联网表达对四川别氏宗亲的关切之意,让我们深深感到全国别姓一家亲。借此机会一并表达谢意,祝愿全国别氏宗亲平安健康!

正当本家谱定稿付印之际,2009109日《人民日报》第11版(文化版)报道了《孔子世家谱》历经10年续修,新增130万人,被吉尼斯世界记录认定为“世界最长的家谱”。对此,我感到编修《巴州别家河别氏家谱》很有意义、很有价值,顺应了时代潮流,与“盛世修谱”不谋而合,深感慰藉。

    本家谱的编修,从20005月写出初稿后,到现在定稿已是第八稿了。虽经八易其稿,但由于历史时间跨度长,涵盖面广,参考资料有限,以及本人的文字水平不高和谱牒知识缺乏等原因,谬误失当之处难免,恳请诸位宗亲和专家学者不吝赐教,以便别氏后人在续谱或再版时更正和完善。

        十二世 别 凌

     二○○九年十二月十八日

 
 
搜索表单:
 
 
 

网站顾问:别道林 TEL:15972082388
别姓网网址: http://www.bxwcn.com Copyright © 2006-2009 中华别姓网 版权所有